万花楼快活林信息论坛_一品论坛寻花安徽江苏_风楼阁交友平台_万花楼qm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业内新闻

纪念重庆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三十周年

日期:2010-06-25    阅读次数:    ?;な恿ι?input type="button" style="background-color:#EDF0F5;" onClick="document.all('color_printsssss').style.backgroundColor='#EDF0F5';">       
【字体: 打印

   站在纪念中国律师制度重建三十年的时间节点上,用何种方式来纪念,是这个职业16万中国从业者中,认同并愿意为这一制度的存在与价值、尊严与前途付出心力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把时间节点向前推移三十年,定格在1979?!吨谢嗣窆埠凸淌滤咚戏ā烦鎏?,从国家立法的层面宣告了中国律师制度的恢复与重建。1980年,邓小平说:“律师队伍要扩大,不搞这个法制不行?!钡敢换蛹洌?0年若白驹过隙。如果仅仅是梳理一条重庆律师事业的重建脉络,并不困难:1980年,重庆市司法局恢复建制,下设公证律师科,作为管理公证、律师工作的专门机构;1981年,重庆市法律顾问处重建;1984年,重庆市及各区县法律顾问处相继更名为“律师事务所”;1986年,首次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举办;1987年重庆市律师协会成立;1988年,重庆第一家合作制律师事务所,平正律师事务所成立--但在一个宏大的命题下,在一条略显冰冷的轨迹后,是无数人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丰满人生。当我们回首当年,追寻往事。尤其是在律师制度重建后的第一个十年里,模糊的记忆中,既有时代赋予他们无以回避的荣幸,也有命运无情的反复。一个职业群体的立身与转身,无不印证着这样的双重性。

  1980年代,是中国律师以及重庆律师事业筚路蓝缕的开拓与奠基阶段。

  我们向开拓者致敬。开拓者的传奇在于,有时候他们并不完全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的身影与时代的背影在重叠与背离之间徘徊,可以平庸,可以伟大--“偶然”的戏剧性平添着各种可能。这既造就了饱含勇气与信念的乐观情绪,也难掩许多的无奈与寂寥。但无论如何,峥嵘岁月带给他们的所有经历,已经浓缩成为一个时代共同的记忆,值得我们--所有后来者,致以最大的敬意。

  我们梳理第一个十年与重庆律师事业相关,与这个职业和群体相关的关键词,试图以此来勾勒在重建之初,重庆律师事业艰难起步,只属于那个年代特色的别样图景:单位、选派、法律顾问处、律师培训班、辩护人、干部、制服……在这些关键词的背后,串联起一种经历,也是一段值得缅怀的历史。

  我们记录第一代律师的故事,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苦歌与笑泪中,见证人生的沉浮、命运的传奇,那些默默支撑他们的信念的力量,至今仍然能够打动我们?!澳呐戮褪潜桓嫒耍诜擅挥薪涠ㄗ锏那疤嵯?,法律赋予他的正当权利也是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的。这才是法制的精神。我是律师,凭什么让我昧着良心说假话?”这是现在已八十高龄的张永亮律师依旧铿锵的“律师宣言”。

  我们访谈第一个十年的管理者,从司法行政机关的角度,又会观察到律师职业在那个时代怎样的曲折进化?!拔颐堑穆墒ν耆强考杩喾芏饭吹摹?,这是曾经担任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的王永端眼中“八零后”的重庆律师。

  我们邀请年逾古稀的老律师对话,风雨对十年,他们会在回忆过去,面对现在,遥想未来中,提供给我们怎样的思考与镜鉴?!拔颐锹墒κ怯凶鹧虾图壑档?,我们的地位不是别人贬低的,而是自己贬低的;我们的地位要我们自己去创造?!薄奥墒κ俏ど缁峁退痉ü拇俳?。绝不是民主的花瓶,法庭的配角?!?

  从本期开始,《重庆律师》纪念中国律师制度重建三十年,将以十年为一个分界点,特别推出三期系列策划。我们以重庆律师的角度,以重庆律师的名义,向与法治同行的中国律师制度三十年风雨历程,致敬!


  始于1980年代:

重庆律师:一个职业群体的立身与转身


  本刊记者◎文 玖

  重庆律师的历史沿革

  1949年,上海法学院19岁的二年级学生冯世奎,满怀青年人的理想与激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这一年,在“西南服务团”的成员中,还有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的孙绍文、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的王泽南,以及担任中共南京市委统战部管理员的徐有刚,他们来到了重庆,参与接管“伪法院”,建立人民法院的工作。(>>>>
点击阅读全文

  对话:

  
律师“八零年代”:执着的信念永不褪色

  人物志:

  
王瑞蓉:我只知道依法办事

  
张永亮:我是律师,凭什么要我说假话?

  
王永端:第一代律师完全奉献了自己--专访原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王永端

  律师情愫:

  
居里:我的律师情缘

  
向中:律师之歌




  1990年代:回到常识

重庆律师,回归职业常识


  本刊记者◎文 玖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乱”,也许是一个不够准确,但能够很生动地描摹氛围的词。

  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狂热的商品经济热潮。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中国“加速度”助推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后真正意义上的一次“腾飞”。而正如我们在探寻中国律师制度发展迁变的过程中所看到的,律师制度演进与律师职业发展,无不与其所身处的时代环境,与国家法制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向相关。经济大发展,经济活动往来频密,经济纠纷,包括各种劳务和债务纠纷也随之增多。作为中介服务组织的律师行业--这一定位还要经过从“国家法律工作者”,到“社会法律工作者”之后十余年的嬗变才能被更准确地提出--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时代,应时代脉搏而跳动,律师事业迎来了自己的又一个活跃期。历经国办所、合作所、合伙所多种所有制律师事务所的并存和发展,律师被认识,被了解,被需求,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应该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十年中将以更清晰的姿态,朝着更为“常态化”的方向演进。(>>>>
点击阅读全文

  对话:

  
律师“九零年代”:美好的职业值得奋斗

  变革:

  
平正,先行者的价值

  
终于合伙

  掌故:

  
克拉玛依那场惨绝人寰的大火

  人物:
  
  
聂天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摆脱困境

  
李盛祥:做人要有声有色

  
刘平:作为管理者,更应理解律师--专访原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刘平




  2000年代:而立之后

重庆律师的道路与梦想



  为纪念中国律师制度重建三十周年,重庆市律师协会组织创作了配乐诗朗诵《与法治同行》,“困境中我们并不窘困/因为我们与法治同行/千里万里,不离须臾”。当我们把追寻三十年律师发展轨迹的目光,从第一个十年筚路蓝缕的开创期、第二个十年艰难探索的转型期,投入到新世纪的这个十年,不得不说,尽管仍然有困境--那些从这个职业舶来中国之后便一直同这片土壤融入与冲突的困境还未曾得到彻底的改变,但当法治成为这个国家孜孜以求的复兴道路上不可逆转的方向,律师这个职业和它的十六万从业者,与法治同行的决心和信念便不曾动摇,“我们并不窘困”,千里万里而不离须臾。(>>>>点击阅读全文


  对话:

  
郑键:重庆律师要勇于担当--专访重庆市司法局副局长郑键

  
刘兴全:为律师服务,很快乐--专访原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刘兴全

  
孙发荣:律师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专访重庆市律师协会会长孙发荣

  律师情愫:
  
  
张元炳:让法律之光照亮弱者心田

  
赖野:与法治同行

  
陈昱:风雨苍黄30年记忆

  
张兴安:谁持彩练当空舞




  30年成就:

  
向重庆市首届“十佳律师”致敬

  
齐飞:重庆律师群体政治参与状况研究

  【编后语】从重庆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三十周年的历史来管窥中国律师制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国律师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中国律师群体仍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别律师的不法行为并不能损害中国律师的整体形象,也不能成为抹杀中国律师所取得成绩的借口。